《黄河象》教案

时间:2024-06-12 16:16:18
《黄河象》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河象》教案1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一、找已知明结果

找出已知,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之所以这样想象的依据。在教学第一段时,先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有两大特点:“高大”和“完整”,再提问:①这两个特点中,哪一个特点写得比较详细?②你从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语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转,以设悬念:“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样发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后一段)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原因:1。上级的正确指挥;2。黄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没动。紧接着用:“你怎么看出来的?”进行追踪提问,以达到如下认知:

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脚踩石头

原地没动←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

然后直奔课文本质所在,设问:科学家怎样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据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跃,形成了溯源教学的起点。

二、导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设问,即进入对第三段的学习。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二、三、四节,要求学生用三个字分别概括这三节大意。当学生用“热、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学“热”一节(第二节),而是引导学生议果——“陷”(即第四节)。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陷”字,开动脑筋,自己对第四节设计问题,并从中选取较合理的问题(如:黄河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让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与此同时,还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节时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这种假想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如由“脚踩石头”可想到“右脚踩在椭圆形石头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侧,栽进水里”的细节。这样,前后照应由已知到未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学完了第四节,便引导学生从“陷”这一结果进行逆向思维,通过层层因果关系的推理,让学生知道致使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见下图:

接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如因为天气很热,所以黄河象感到口渴。)通过这一组“因果”关系句的训练,既让学生得到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感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之周密和合理。

三、练顺推求验证

为了使逆推教学既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后,又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练习顺推,以验证黄河象失足落水,陷于淤泥所具备的种种必要条件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充分依据。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①让学生顺着“热→渴→陷”的路子根据板书提示复述黄河象失足落水的全过程。②完成填空:

这样,变中有序,讲练结合,既落实了“双基”,又使教路、学路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趋于同步。

《黄河象》教案2

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学示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

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 ……此处隐藏14983个字……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

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

(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

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

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

(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

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复  二、学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

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课外延伸

1、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黄河象》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黄河象”名字的来历吗?你想知道它是怎样挖掘出土的吗?你想了解科学家对它进行的考古分析及山此假想出来的一段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详见教参)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讨论:

五、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画出描写骨架的词语,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只黄河象死后未被移动?

3、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泥?

三个方面:(1)时间,气候(2)来到河边陷进去(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3、默读第一层,画出假想的时间,地理环境,气候,说说为什么这样假想?这一层写了什么?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20xx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九、回归整体

1、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初读课文时同学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2、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

3、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4、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5、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6、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7、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十、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